一、学院简介
民族学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3月,民族学专业自2018年起开始招生,为学科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培养基础。学院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竞争力,打造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学术视野广的高素质教学科研团队。目前全院共有教职工19人,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助教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比例达86.7%,实现了高学历人才全覆盖。在师资队伍中,不乏行业与学术领域的骨干力量,其中包括教育部“银龄教师”1人、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另有5名教师具备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为教学科研注入了国际化视野。

为进一步巩固人才优势、凝练学科特色,学院积极拓宽师资建设渠道,借助柔性引进机制汇聚顶尖人才。先后成功引入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及智库专家1人,为学科方向的深度耕耘、研究团队的高效培育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

二、人才培养改革举措及成效
(一)党建引领
民族学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主线,不断加强党建引领作用,夯实党建工作基础,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课程育人
学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育人目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创新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精准锚定服务边疆地区基层社区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学院持续优化课程设置,突出OBE教育理念,使学生不仅扎实掌握民族学理论知识,还能通过第二课堂教学环节有效提升实践能力,旨在更好地融入并胜任边疆地区的民族事务管理。

自建院以来,学院已与19个国内外单位共建实习基地,覆盖文化传承、基层治理、乡村服务、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在乡村振兴实践和基层服务场景中锤炼专业能力的机会,实现理论学习与现实需求的深度衔接。对内,学院在2021至2025年连续五年组织师生深入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土默特左旗等农村牧区,开展北疆文化建设工程及“内蒙古农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专题田野调查。对外,学院启动“区域合作深化行动”,并于2025年应蒙古国立大学邀请,派遣13名师生赴蒙古国进行田野调查与学术交流,成功打造跨境文化交流示范平台。近年来,学院累计有14名学生考取研究生,为民族学学科研究和乡村振兴领域输送了坚实后备力量。


(三)就业创业
2022至2025年,学院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平均高达94.65%,高质量就业水平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均稳步提升,就业态势持续稳定。学院推行导师制“一对一”就业指导机制,精准施策,重点宣传并引导毕业生投身基层政策性岗位及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推动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的有机统一。在创新创业领域,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高水平创新创业赛事,成果显著。近年来,学生在自治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现其卓越的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时,学院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系统指导学生立项并开展项目研究,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业技能。此外,学院积极组织团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特色优势
(一)以会聚智,彰显学术交流特色
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整合国家民委、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内蒙古社科联等多方资源,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先后联合举办 “第十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连续举办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第二届、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研讨会,承办“地方社会智库的创新发展:第十二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系列会议聚焦民族学研究、北疆文化探索、新型智库建设等关键领域,既汇聚全国学术智慧助力学科发展,又以学术交流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更通过成果转化为内蒙古两件大事推进与模范自治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成为学院彰显学术影响力、服务区域战略的重要特色。学院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既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内蒙古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两件大事的具体举措,也是赓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底色的重要实践。


(二)课程建设与科研成果双料俱佳
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能力的协同提升。课程建设成果斐然,《田野调查》等3门课程荣获校级“一流课程”称号,《考古学概论》等2门课程则获得自治区级“一流课程”认定,形成了梯度化的优质教学资源体系。教师在各类竞赛中表现卓越,1人斩获自治区高校教师创新大赛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另有1人荣获全区课程思政大赛专业教育二等奖,充分展现了学院教师的雄厚实力。课程与师资的双向提升,有效强化了教学竞争力,为学科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科研领域亦取得显著成绩,新立项国家级课题3项(2020-2022年连续三年各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8项(含教育厅重大项目1项)、厅局级课题21项,另有3项国家社科课题顺利结项,省部级以上课题覆盖率高达83.3%。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2024年发表国际A&HCI论文和SCI三区论文各1篇。已出版专著11部,另有4部专著即将面世,1篇咨询报告被新华社采纳。2024年,学院凭借其在科研领域的卓越表现,荣获“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三)田野调查塑特色,多维实践赋新能
学院将田野调查作为民族学学科的核心特色抓手,构建了“国际合作+民生服务+乡村实践”三维实践体系,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与蒙古国国立大学携手开展田野调查,聚焦“国家向北开放战略下的中蒙生态保护合作机制”主题,深入蒙古国东北部社区,精准掌握生态保护现状,打破地域壁垒,助力师生拓展国际研究视野。深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惠德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进行调研,探讨民族地区养老服务模式与文化关怀路径,实现学术研究与民生需求的有机对接。组织师生前往农村牧区,扎根一线,围绕乡村振兴政策落地、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等方向收集一手数据,为边疆地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的实证参考。多场景田野调查不仅提升了师生的实践研究能力,更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际效能,成为学院彰显学科特色、助力区域发展的坚实支撑。

(四)“敕勒川”系列讲座 —— 民族学学科交流高地
学院致力于深耕民族学学科建设,精心打造“敕勒川”民族学学科系列讲座品牌,通过高频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为学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优势。截至目前,“敕勒川”讲座已成功举办20余场,聚焦北疆文化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边疆地区乡村振兴等核心议题,邀请国内外领域专家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交流宝贵实践经验。讲座内容既具备深厚的理论深度,又蕴含丰富的实践价值,涵盖民族历史文化、社会治理及地区发展新动态,为师生搭建了一个接触学术前沿、拓宽视野的优质平台。

“敕勒川”系列讲座不仅丰富了学院的学术文化氛围,更有效促进了师生与外界的学术对话,为科研团队培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及学科影响力增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推动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关键抓手。



蒙公网安备1501020215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