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学院系列展播│教育学院

来源: 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浏览量:

一、学院简介

教育学院成立于2024年,由原学前教育学院与基础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学院现开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986人,以“师德高尚、专业扎实、创新卓越”为培养目标,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内蒙古及周边省区,致力于为基层农村牧区输送应用型教育人才,成为推动地方教育发展的骨干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7人,占比43%,中级职称教师17人,占比43.6%,博士研究生学历5人,占比12.8%,双师双能型教师12人,占比30%。获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二级教授和特聘教授各1人,银龄教师1人,自治区高等教育“111工程”教师1人。

二、专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教育硕士点取得突破

2024年,学校成功获批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学院正式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任务。目前组建了由15名专兼职导师构成的导师团队,(含特聘教授3名,银龄教授1名,正高级职称 7名,副高级职称 4名及行业导师10名),形成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思政)三大特色培养方向,构建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在服务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教育发展方面形成显著优势。

(二)专业建设成果形成梯队发展

2019年教育学一级学科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2020年小学教育专业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学前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获批教育硕士点建设单位;2025年获批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2门自治区一流课程;

(三)课程体系创新

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小学教育学》及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自然科学导论》《学前教育学》等5门精品课程。形成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创新素养的课程群体系,为边疆地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核心支撑。

三、科研创新雁阵效应成效显著

形成以国家级项目为引领、省部级项目为支撑的科研创新雁阵格局,累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重点项目51项,出版学术专著14部、特色教材3部,发表高质量论文92篇。

四、教育人才孵化平台建设

构建“学科-实践-艺术-教师教育”四位一体培养体系,建成数字实训室、学前儿童保育实训室等70余间专业教学场所,并与40余所优质基础教育机构共建实践基地,形成“教学-实训-实践”全链条育人平台。同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计划,累计派遣130名学生赴兴安盟科右中旗开展教育帮扶,实现硬件建设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

五、人才培养

(一)党建促学建培基铸魂引领育人方向

学院以党建+专业双融合育人模式为核心,通过党史研读、红色研学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培养,建立师生党支部共建机制,推动党建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相关专业入选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构建“三全育人”新生态,打造育人共同体

学院以党团班一体化为抓手,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团日活动和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构建五育融通、数字赋能的育人新生态。其中五线联动?教育赋能实践团组织47名师生分赴5个盟市,开展普通话推广、民族团结教育等实践活动,累计服务800余人次,获地方政府高度评价,充分彰显实践育人成效。

(三)以赛促学赋能职业发展

学院以"青马"计划为载体,坚持"厚基础、补短板、广涉猎"培养理念,通过人才需求调研、教学技术更新和科学论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名师引领及三笔字大赛、教师技能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平台,构建多元发展支持体系,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其中,1名学生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表现突出,先后获得内蒙古赛区决赛成长赛道高教组银奖和全国总决赛铜奖,实现该校在该赛事的历史性突破。

(四)以文化人,打造生动美育新课堂

学院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依托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通过“强国有我展宏图,青春奋进谱华章”等系列活动,厚植家国情怀、培养责任担当,为青春成长注入丰富文化内涵。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相融合,赋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推动爱国精神、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