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学院系列展播│蒙古学学院

来源: 蒙古学学院 发布时间:2025-08-30 浏览量:

一、学院基本情况

(一) 办学历史沿革

蒙古学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学校创立之初设立的翻译专业,1988年在翻译专业基础上正式组建翻译系,2011年成立蒙古语言文学系,2019年更名为蒙古学学院(翻译学院),实现学科体系优化升级,2024年定名为蒙古学学院,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立院、科研强院”的办学方针,历经七十余年发展,已建成学科特色鲜明、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的教学科研单位,累计为内蒙古自治区及全国培养输送超过3000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 学科专业情况

学院共设立翻译(汉蒙)、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个本科专业。开设“汉蒙翻译数智化应用”微专业,拟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预申报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正申报翻译、区域国别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翻译专业先后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019 年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属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学院现有2个自治区级在线开放课程、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新文科研究基地和1个北疆多语种翻译研究中心;1个创新工作室;1个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

(三) 科研情况

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37项,出版专著11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47篇,荣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民委优秀成果奖1项。

(四) 师资队伍情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党务行政人员5人,专任教师2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1.9%(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博士后1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96.3%。兼职硕士生导师3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人,高校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双语教师比例达99%,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团队。

二、人才培养改革举措及成效

学院大力推进“实训主导、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3个同声传译实验室、1个蒙文信息处理实验室,与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政府翻译中心、内蒙古斡仑科技公司、奇略信息技术公司及55个校外实习基地深度合作,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近年来共有51名学生考取研究生,2020–2025年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于90%以上。累计39人赴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实施“一对一”就业指导,打造“教育+文旅+创业”融合平台,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八省区教育系统及行政翻译岗位,基层教育就业比例显著,满意度92.3%。

三、学院优势与特色

专业根基深厚,发展脉络清晰:翻译专业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分别拥有72年与70年的办学积淀,专业建设持续升级,呼应地区语言服务与教育发展重大需求。

课程体系完善,突出应用导向:构建“核心+特色+实践”三维课程系统,翻译专业开设同声传译、口译训练、影视翻译等实战课程;师范专业强化语文教学法、民族文化传承类课程,体现“新文科”融合特征。

师资科研双支撑,资源平台丰富:依托多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与教学团队,推进“教研互促”,教师近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9项,出版著作13部,为学生参与科研与创新实践提供优质平台。

社会贡献显著,文化传承突出:毕业生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翻译、文化领域的骨干力量,有效推动北疆语言文化的传播、地区对外交流与民族团结,多次获得各级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好评。